(10月10日),在杭州延安路三尚當代藝術館的“基本原理——張羽視覺進化論”展覽現場,這些水,成了最重要的展覽元素。
整個展廳呈素白色調,沒有筆、不用墨,隻有宣紙、水和碗的元素關系,看起來有些觀念,是個需要有想象力的展覽。對於這位中國實驗水墨的領軍人物來說,“水”已經成為他作品表達的核心,在張羽看來,“水墨的根本並不在於筆和墨,而是水本身”。
把宣紙在西湖水裡泡一個月
現場作品每天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
浸泡在亞克力水槽裡的宣紙,全都是張羽的私人收藏,產自宣紙之鄉安徽涇縣,時間有長有短,最久的,已經收藏了二三十年。它們從底部開始吸收水分,水中混合的空氣、微生物等雜質慢慢揮發,水不斷被向上侵吸,在宣紙上逐漸形成不可預測的肌理效果。這便是張羽的“發生”系列之一。
不同地理環境的水,在張羽眼裡完全不同,“有的水鹼性強,有的水偏酸,富含的元素也不同,因此它們與宣紙的觸碰所導致的物化反應會很奇妙”。2013年,他到意大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時,取過威尼斯大運河的水制作了一組參展裝置作品,這次是西湖水。張羽說,浸泡宣紙,要泡足一個月時間,等展覽結束后,每一張紙上會產生不同的紋理效果。
另外一組“發生”系列的作品,用到了500多隻陶瓷碗。碗在展廳有兩種擺放方式,一部分是充滿儀式感的整齊排列,64隻碗,排成14行,底下墊著五張大宣紙,被稱為“意念的形式”﹔另一部分看起來像是隨意擺放,不規則擺在地上,他覺得,“事物的發生不一定都是按照幾何化發生的,可以有隨意的可能。”
桌上的每一隻碗裡,都盛著用虎跑泉水沖泡的茶,滿滿一大碗,有些溢出來,茶漬留在宣紙上,也沒關系,要的就是這種效果,這些碗,也要擺放一個月時間,由於水汽與宣紙的霧氣作用,現場的所有作品每天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。“這是一種看不見的關系,從一種觀念性的圖像創作,轉到一種意念性行為的平面作品”。張羽說,這裡面加入了“時間”元素,隱含著“過去、現在、未來”的延續關系。
用手指代替毛筆進行創作
他被稱為是“水墨終結者”
為什麼這樣玩水墨?這個問題,數不清有多少人問過張羽。
展覽現場,策展人黃石說,展覽目的就是針對當代水墨實踐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,以張羽個展為案例,探討水墨與當代藝術的結構性轉換與標識。
“中國的當代水墨發展到現在,很多人都在裡面做加法,但張羽在做減法,他在研究從源頭開始的存在感,如水與紙的關系,他把中國水墨從原來平面的、有詩意的、人文情懷的狀態,濃縮到一種非常潔簡的元素,並且把它在一個空間裡展示出來。”
上個世紀80年代,張羽是最早一批開始水墨實驗的藝術家。其中最出名的,是他的“指印”畫。用手指代替毛筆進行創作,他試圖用無數的手指印,去表現他所謂的“質性”意味,將傳統水墨的材料擴展到絲綢、膠片、玻璃、泉水,甚至指甲油等媒材。
展覽現場,有一幅張羽1991年的指印作品,是他最早開始“丟棄毛筆”的探索之一。還有幾張指印作品,遠看沒有任何顏色和圖案,隻有湊近才發現,不計其數的印痕在宣紙上疊壓,利用宣紙紙性材質的可塑性,形成類似浮雕的效果。
指印,一直被視作個人身份的物質體現,就像人們有時候會用指印來認可契約。張羽的手指印就是他的個人風格和藝術語言。他因此被稱為是“水墨的終結者”,張羽說,自己放下毛筆是要放下筆墨已有的形式和規范,直接進入表達的需要。從“棄筆”到“棄墨”,他的藝術早就走出了物質意義上“水墨”的限制。在他看來,當代水墨不再是“怎麼畫”的問題,而是材料與空間,以及對世界的看法與認識的問題。
展覽將持續到11月11日。
來源:都市快報